你知道吗?葡萄果梗褐变竟有这些原因!
近年来,葡萄果梗褐变现象频繁发生,表现为穗轴表皮刮破后露出绿色健康组织,且多次使用杀菌剂治疗无效,给果农带来了严重困扰。为应对这一问题,作者详细阐述了刘氏短须螨的发生规律,总结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,旨在从源头上阻断刘氏短须螨的侵害途径,减少其对葡萄果梗的损害,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和帮助。

1 危害症状
刘氏短须螨以成虫、幼虫刺吸葡萄的叶片、嫩梢、果梗和果粒的汁液。枝蔓受害后,初期出现小黑点,后期树皮表面布满黑色污渍,导致枝蔓生长衰弱,果农形象地称之为“铁丝蔓”。叶片受害后反卷,出现褐色斑点,叶片多皱褶,严重时焦枯脱落。果梗受害初期也产生小黑点,且数量多,易被误诊为葡萄病害。后期,细果梗变褐色干枯,且向阳面危害较重,背阴面较轻;粗果梗刮开表皮后露出绿色组织,严重时整个果梗变褐色,俗称“黑梗”。果粒受害后表皮粗糙,严重时龟裂,含糖量降低。
2 形态特征
刘氏短须螨卵椭圆形,橙黄色,半透明,有光泽,长 90~110μm。幼螨最初体鲜红色,足 3 对 , 白 色 , 体 长 110~160μm, 宽 60~110μm 微米。雌成螨体长椭圆形,体长 271~296μm,体宽167~171μm,整体为橙黄色,背面中央红色,有一对红色眼点,体背有 13 对毛,足4对,多皱,刚毛少,体背中央纵向隆起,体壁有网状花纹。雄成螨与雌螨相似,但个体略小,前足体与后半体分隔明显,末体较雌螨狭窄。
3 生活习性
刘氏短须螨在北方露地葡萄上一年发生 6代,温室中则可发生 10 代。主要以雌成螨在3~4年生枝蔓的粗皮缝隙及结果母枝基部8节内的芽鳞片绒毛内越冬。翌年葡萄萌芽时出蛰活动,转移至新蔓基部和叶脉附近吸收养分,临近开花时移动到果梗上危害并产卵。卵散产,单雌产卵量 21~30粒。卵期 6月份为 6~12天,从卵孵化到成虫产卵需25天左右;7~8月卵期为3~8天,从卵孵化到成虫产卵仅需12~16天。产卵后20天左右雌成螨开始死亡。
4 发生规律
刘氏短须螨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。当气温29℃、相对湿度80%~85%时最适宜发生该虫害。冷棚葡萄7月进入危害高峰,露地葡萄8月危害最为严重,刘氏短须螨在10月底开始越冬。
不同品种葡萄受害程度差异明显,叶片表面绒毛短的品种如玫瑰香、巨峰等受害严重;绒毛密而长或绒毛少而光滑的品种如龙眼等受害较轻。葡萄酿酒品种中,叶表绒毛短的品种如品丽珠和梅鹿辄受害重,绒毛密而长的品种如泰姆比罗 、泰纳特和紫大夫以及绒毛少而光滑的品种如马瑟蓝和霞多丽受害轻。
5 防治技术
5.1 清洁果园
入冬前或春天葡萄出土上架后,剪除枯枝、刮除老翘皮,并连同地上落叶一同烧毁或深埋,以消灭越冬雌成螨,减少害虫基数。
5.2 药剂防治
春季葡萄萌芽前喷3-5°Bé石硫合剂或99%矿物油乳油100~200倍液杀死越冬雌成螨;在葡萄开花前和开花后喷施25%阿维·螺螨酯悬浮剂 2000~2500 倍液 1~2 次,杀灭转移至果梗的成螨和幼若螨;7~8月高温季节每隔7~10 天喷施 40% 联肼·乙螨唑悬浮剂 2500~3000 倍液,连续喷施 1~2 次,以控制害虫数量。
5.3 生物防治
用0.5%印楝素悬浮剂400倍液对刘氏短须螨的田间防效显著,24小时防效达到97.84%,72 小时防效达到 99.64%。或用 0.3% 苦参碱水剂400倍液对刘氏短须螨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,24小时防效为89.22%,72小时防效为98.93%。田间释放天敌胡瓜钝绥螨对刘氏短须螨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。释放 3 个月后,防效可达75.28%。
以上防治技术结合了物理清除、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,有效控制葡萄园中的害虫,保障葡萄的健康生长和丰收。在实际操作中,应根据葡萄园的具体情况和害虫的发生规律,灵活选择和应用这些防治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