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密市,是新疆4个地级市之一,驻地伊州区,面积13.89万平方公里,截止2016年,人口61.97万人,当年实现总产值403.68亿元。哈密位于新疆东部,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,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,有“西域襟喉,中华拱卫”和“新疆门户”之称。
简史
哈密,古称西漠(西膜)、古戎地、昆莫,汉称伊吾或伊吾卢,唐称伊州,元称哈密力,明以后称哈密。
两汉时期(前206~220年)西汉时哈密称伊吾卢,西汉神爵二年(前60年)西汉设西域都护府,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。东汉开始哈密称伊吾。
三国、魏晋时代,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,东晋咸和二年(327),位于河西的前凉国张骏功取伊吾后,把伊吾划属敦煌郡治理,伊吾建置相当于县……
……
唐天宝元年(742年),伊州改称伊吾郡、属陇右道辖治。天宝三年(744),东部回鹘崛起,蒲类为其领土。乾元元年(758)伊吾郡又改称伊州。
……
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诏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。两年后设哈密卫,设指挥、千户、百户等官。
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,修哈密回城,号镇远城……。
中华民国二年(1913),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,改镇西直隶厅为镇西县。
1950年,设哈密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驻哈密县,辖哈密、镇西、伊吾三县和七角井中心区。
2016年2月18日,哈密正式设地设市,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诞生最年轻的城市。这是继吐鲁番之后,新疆第二个撤销地区建制设立的地级市。
吐鲁番的葡萄,阿克苏的苹果,库尔勒的香梨,伊犁的薰衣草……几乎新疆每个地州市都有一张响亮的农副产品名片。哈密也不例外,哈密瓜就是这里最响亮的金字招牌。
风情
肉孜节:肉孜节又称开斋节。按照伊斯兰教规定日期,在封斋一月满时开斋,开斋之日就是肉孜节。
节日期间互相拜访问候。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就是宰杀牲畜祭祀“胡大”(真主),与亲友分享。节日期间民间举行文体活动。回族过肉孜节比较隆重,而维吾尔族、哈萨克族等民族则把古尔邦节作为大节。
阿肯弹唱:在哈萨克族聚居的巴里坤草原和哈密市西山山区等地,每到盛夏季节,都要举行传统的文艺盛会—阿肯弹唱。弹唱会以对唱为主,对唱有二人对唱,四人对唱,亦有一人弹唱叙事长诗的。
阿肯伴随冬布拉的琴声,触景生情,即兴创作,边弹边唱。曲调优美动听,语言生动形象,通俗易懂。阿肯的弹唱,形式比较简单自由,所具备的条件是一匹马和一把自制的冬布拉,走遍天下,唱遍天下。
风景
五堡魔鬼城
在哈密市五堡乡以南,在那里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、殿堂、佛塔、碑、人物、禽兽等形态各异的景观、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混迹沙砾中五光十色的玛瑙、随处可见的硅化木、枝叶清新的植物化石,偶尔可获得像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、海生的鱼类化石、鸟类化石。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声,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“魔鬼城”。
鸣沙山
位于白石头西北面,距哈密市区70公里,在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奇妙地出现了一座长5公里,高50米的沙山,沙粒细而无土,四周水草丰茂,柳条河从山脚下蜿蜓流过,沙粒从山上向下滑动,便可听见各种声响,时起时伏,强时如雷鸣高亢,弱时似牧笛悠扬,故称鸣沙山。
回王陵
位于市区以南2公里的回城乡,建于1840年前后,埋葬着历代回王及其王妃,至今保存完好的有两处,南面为2座亭式建筑,上部飞檐斗拱,四周圆柱支撑,雕梁画栋。北面为1座“大拱拜”,主体高约25米,下方上圆拱顶,琉璃砖镶面,外有36级盘旋梯拾阶而上,可达墓顶。西面与墓体相对的是一座清真寺,四壁经文彩饰,顶棚彩绘,撑柱雕花。